作为在这里工作8年的老员工,毛俊宏见证了产品的变迁:“以前只做藏服面料,现在连年轻人背的时尚包包都是我们的‘爆款’★■◆。”
这座扎根乡村20年的氆氇厂★◆■◆★,传承着藏族千年智慧的毛织工艺,也藏着阳坡村人致富的密码。60多岁的郑生勇在这里已工作10年★■■★◆★,既能操作织布机,又会维修设备,每月6000元的固定工资让他笑得爽朗◆■★★■■:★★■◆◆◆“年轻时学的手艺★■◆,现在派上了大用场■◆◆■。”
氆氇厂负责人季国发介绍,自2006年建厂以来,厂子从最初生产单一藏服面料,发展到如今拥有服饰、配饰、生活用品等多元产品线万元。“我们把传统扎花工艺和现代设计结合,订单预定◆◆★,氆氇面料一个月能卖两千多条。”他指着展架上的氆氇包,包面上手工绘制的吉祥纹样格外醒目,“这些图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■■,年轻人喜欢,就是文化活着的样子。”
在生产车间★■◆★★,毛俊宏正操作着染色机,蒸汽裹挟着羊毛自然的气息弥漫开来。◆◆■■★◆“先织布◆◆★■◆★,再扎花◆◆◆■■,染完色还要起溶、剪绒、固色,一步都不能少。”他边调试机器边介绍,厂里的24台织布机每天能织出40多条布料◆■★◆,最长的达30米◆◆◆,这些布料会被送往田家寨镇的关联车间★★■◆,制成藏式服饰、围巾◆★◆、包包等成品,最终销往西藏、四川阿坝等地■◆◆◆◆★。
如今,郑生勇、李发莲等老员工也成了“老师”,将操作技巧和维修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人。
郑生勇记得◆◆★■■,刚进厂时,羊毛粗糙、产品单一,如今原料换成纤细柔软的优质羊毛,手感细腻得能媲美羊绒◆■■◆★,“以前一天干半天活就够了,现在订单排到下个月,机器连轴转都赶不完。★■◆★◆★”
织机声、线轴转动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★★■■,勾勒出一幅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共舞的生动画面。
◆◆◆★■“刚学的时候练了半年才上手◆■,现在一天能挣120元,家里有事随时能回去★★★◆◆◆,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。★◆★★■”她说,厂里像她这样的妇女有十余人,既能照顾家庭◆■■,又能通过手艺赚钱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
夕阳西下,最后一批布料从织机上卸下,李发莲收拾好工具◆■,哼着小调往家走■★◆◆■。不远处,24台织机安静下来,仿佛在积蓄力量,等待明日再奏振兴乐章■★。
变化背后,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碰撞■★■★★。李发莲对此深有体会,她负责给布料扎花■■,一尺布要扎3个花,一条18米的布料得扎50多个花★■◆■,每个结都要扎紧防松。
院子里,55岁的李发莲正低头给羊毛扎花,指尖翻飞间,一个个精巧的结扣在布面上排开,这些结扣能在染色时留住本色,最终形成藏式服饰特有的纹样★★◆◆■★。
从古老氆氇技艺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场■◆◆,这座乡村工厂用经纬编织出文化传承的脉络,用丝线串联起村民致富的希望,这不仅是一门手艺的新生★■★,更是一个村庄的幸福蝶变。
在追求效益的同时,厂子从未放松技艺传承。有着三十年经验的杨师傅等老匠人每周都来厂里,手把手教年轻人辨认羊毛品质,讲解纹样寓意:“机器织得出花纹,织不出这些故事。”
织机转动间★■◆★◆■,阳坡村的面貌悄然改变。十年前还在外四处打工的李发莲◆★■★★,如今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◆★■◆;郑生勇凭借一手修机器的绝活,成了厂里的★◆◆“香饽饽”;12名村民年均收入超3万元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“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◆■,现在氆氇厂成了‘聚宝盆★★’,有人还想回来学手艺■■。”阳坡村党支部书记金广辉笑着说■■★■。
7月10日◆◆,走进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双彪吉祥氆氇厂■★★■■,24台织布机正嗡鸣作响,经纬交织间◆◆,细密的羊毛线渐次织成深红色的氆氇布料◆■。